4PIalMcJglO作者:黄文斌ent.huanqiu.comarticle英国在世最伟大的词曲作家,要发无声歌曲/e3pmh1jtb/fs9nk39gk你会支持一首几乎没有声音的“歌曲”吗?哪怕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也是被《卫报》评价为“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词曲作家”的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据《卫报》报道,上面提到的那首歌,将作为“附赠曲目”(bonus track)收录在保罗·麦卡特尼等音乐家下个月联合发布的新黑胶唱片《这是我们想要的吗?》(Is This What We Want?)中。这首“歌曲”时长2分45秒,录音里没有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只有低沉的嘶嘶声和零星的咔嗒声……据报道,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是:若AI公司不公平地利用音乐人的知识产权训练生成式AI模型,那么创意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原创音乐也将陷入沉寂。而保罗·麦卡特尼的行动之所以引起关注,当然是因为他在英国乐坛的超然地位。1942年出生的保罗·麦卡特尼在15岁时加入了约翰·列侬(John Lennon)创办的乐队“采石工”(The Quarrymen),从而开启了他的音乐生涯。1960年,“采石工”发展为后来闻名世界的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作为披头士乐队的贝斯手与核心创作人,保罗·麦卡特尼主导创作了《Yesterday》《Eleanor Rigby》《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等传世经典,乐队风格从早期的摇滚一路开拓至前卫流行领域。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音乐团体,全球唱片总销量估计达6亿张。他们是Billboard排行榜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团体,以20首冠军单曲保持着美国Billboard百强单曲榜最多冠军单曲的纪录,同时以15张冠军专辑保持着英国专辑榜最多冠军专辑的纪录,并在英国创下2190万张的单曲销量纪录。披头士乐队在1988年就入选摇滚名人堂,四位核心成员更在1994至2015年间分别以个人身份入选。2004年与2011年,乐队两度登顶《滚石》杂志“史上最伟大音乐人”榜单。《时代》杂志将他们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1970年,披头士乐队解散,保罗·麦卡特尼与第一任妻子琳达、音乐人丹尼·莱恩在1971年组建羽翼乐队(Wings),十年间推出《Band on the Run》等畅销专辑,其中1973年为“007”电影创作的主题曲《Live and Let Die》将摇滚与管弦乐融合,成为跨界经典。20世纪80年代起,保罗·麦卡特尼逐渐以个人歌手身份发展。1997年,他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12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他的职业生涯累计斩获18座格莱美奖,含终身成就奖、最佳摇滚专辑等重磅荣誉,他也成为全球仅有的获多国最高荣誉的音乐人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位“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词曲作家”,将要参与发行的却是一张没有任何词曲的唱片。是的,上文提到的《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本身就是一张无声唱片,而这张黑胶唱片发行的目的是参与音乐界针对人工智能公司版权盗用的抗议活动。该专辑的曲目列表通过排列组合拼出了一句抗议宣言:“英国政府绝不能为了造福人工智能公司而将音乐盗用合法化”(the British government must not legalise music theft to benefit AI companies)。这次抗议的背景,是日前英国政府就允许 “文本与数据挖掘” 适用版权法例外条款展开咨询,其中包含一项潜在方案:除非版权人事先主动声明反对,否则其作品可能被用于训练AI模型。保罗·麦卡特尼宣布加入抗议活动时,正值音乐人和艺术家加大宣传力度之际,他们试图说服英国政府,禁止科技公司在未经许可且未支付版税的情况下,使用创作者的作品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保罗·麦卡特尼一直是音乐界反对AI侵权的重要活动者,他曾在谈及AI创作时表示:“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谨慎,因为它可能会彻底失控,而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尤其是对年轻的作曲家和创作者而言,这或许是他们开启职业生涯的唯一途径。如果人工智能扼杀了这一可能,那确实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那么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你会支持一首几乎没有声音的“歌曲”吗?1764146908652责编:黄文斌环球网文娱1764146908652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be7dc00e7af913c49e475adb332d5ffc1.png{"email":"huangwenbin@huanqiu.com","name":"黄文斌"}
你会支持一首几乎没有声音的“歌曲”吗?哪怕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前披头士乐队成员,也是被《卫报》评价为“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词曲作家”的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据《卫报》报道,上面提到的那首歌,将作为“附赠曲目”(bonus track)收录在保罗·麦卡特尼等音乐家下个月联合发布的新黑胶唱片《这是我们想要的吗?》(Is This What We Want?)中。这首“歌曲”时长2分45秒,录音里没有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只有低沉的嘶嘶声和零星的咔嗒声……据报道,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是:若AI公司不公平地利用音乐人的知识产权训练生成式AI模型,那么创意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原创音乐也将陷入沉寂。而保罗·麦卡特尼的行动之所以引起关注,当然是因为他在英国乐坛的超然地位。1942年出生的保罗·麦卡特尼在15岁时加入了约翰·列侬(John Lennon)创办的乐队“采石工”(The Quarrymen),从而开启了他的音乐生涯。1960年,“采石工”发展为后来闻名世界的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作为披头士乐队的贝斯手与核心创作人,保罗·麦卡特尼主导创作了《Yesterday》《Eleanor Rigby》《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等传世经典,乐队风格从早期的摇滚一路开拓至前卫流行领域。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音乐团体,全球唱片总销量估计达6亿张。他们是Billboard排行榜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团体,以20首冠军单曲保持着美国Billboard百强单曲榜最多冠军单曲的纪录,同时以15张冠军专辑保持着英国专辑榜最多冠军专辑的纪录,并在英国创下2190万张的单曲销量纪录。披头士乐队在1988年就入选摇滚名人堂,四位核心成员更在1994至2015年间分别以个人身份入选。2004年与2011年,乐队两度登顶《滚石》杂志“史上最伟大音乐人”榜单。《时代》杂志将他们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1970年,披头士乐队解散,保罗·麦卡特尼与第一任妻子琳达、音乐人丹尼·莱恩在1971年组建羽翼乐队(Wings),十年间推出《Band on the Run》等畅销专辑,其中1973年为“007”电影创作的主题曲《Live and Let Die》将摇滚与管弦乐融合,成为跨界经典。20世纪80年代起,保罗·麦卡特尼逐渐以个人歌手身份发展。1997年,他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12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他的职业生涯累计斩获18座格莱美奖,含终身成就奖、最佳摇滚专辑等重磅荣誉,他也成为全球仅有的获多国最高荣誉的音乐人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位“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词曲作家”,将要参与发行的却是一张没有任何词曲的唱片。是的,上文提到的《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本身就是一张无声唱片,而这张黑胶唱片发行的目的是参与音乐界针对人工智能公司版权盗用的抗议活动。该专辑的曲目列表通过排列组合拼出了一句抗议宣言:“英国政府绝不能为了造福人工智能公司而将音乐盗用合法化”(the British government must not legalise music theft to benefit AI companies)。这次抗议的背景,是日前英国政府就允许 “文本与数据挖掘” 适用版权法例外条款展开咨询,其中包含一项潜在方案:除非版权人事先主动声明反对,否则其作品可能被用于训练AI模型。保罗·麦卡特尼宣布加入抗议活动时,正值音乐人和艺术家加大宣传力度之际,他们试图说服英国政府,禁止科技公司在未经许可且未支付版税的情况下,使用创作者的作品训练人工智能模型。保罗·麦卡特尼一直是音乐界反对AI侵权的重要活动者,他曾在谈及AI创作时表示:“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谨慎,因为它可能会彻底失控,而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尤其是对年轻的作曲家和创作者而言,这或许是他们开启职业生涯的唯一途径。如果人工智能扼杀了这一可能,那确实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那么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你会支持一首几乎没有声音的“歌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