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bkFW2N3F3 ent.huanqiu.comarticle新大众文艺的“媒介化”向度/e3pmh1jtb/fs9kttq3t媒介是孕育文化的方式,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任何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思想都是媒介精神的体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作为对当前社会文艺状况的综合性命名与表述,“新大众文艺”的倡扬在本质上体现了新媒介的文化召唤和理论吁求。关于“新大众文艺”的阐释,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指“新大众”的文艺,也就是侧重文艺主体的新变化。二是指“新的”大众文艺,也就是侧重文艺内容和文艺样态的新变化。但是,无论从上述哪个方面来看,“新媒介”无疑都发挥着基础性、支配性的作用。在此意义上,“媒介化”研究无疑是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新大众文艺”的关键性向度之一。“新媒介”促生了“新大众”的出现与生成。首先,媒介平台的话语环境重新定义了文艺参与的规则,改变了文艺主体的构成条件。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使得“新大众文艺”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其主体不同于传统文艺创作主要集中在专业作家和文艺从业者的范围局限,而是涌现出大量普通的、非专业化的(如外卖诗人、家政作家等)甚至非人类化的(人工智能)创作群体,文艺创作从范围和参与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呈现出全民、全过程参与的热潮。中国网络文学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媒介文化,其用户已经超过五亿,“人人都是创作者”和“人人都是批评家”的理想成为现实,真正实现了文艺的人民化、民主化和大众化。 其次,新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看和阅读习惯,而且重塑着文艺主体的形态。新大众文艺中的主体不是一个个的单个个体,不是被动接受和被描写的对象,而是新媒介技术催生出的具有参与、交互等特质的“新大众”群体。交互式参与创作、即时性接受输出、创造性模仿都成为新大众主体习以为常的存在形态。新大众通过同人创作、角色扮演、在线评论等不断重构新的文本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权威性被多媒介协同生产的“超文本”所取代。新大众的每一次浏览、分享、点赞、评论都是对媒介平台的“喂养”,也是其主体性的彰显。在此,新大众主体的作用也从“为大众创作”变成了“大众化创作”,从“确定意义”转向了“意义增殖”。“新媒介”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生态场域。新大众文艺不是一个描述性的静止概念,而是媒介作用下的动态场域。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赋能下,大众文艺在文艺形态、叙事内容、传播媒介、理论范式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进而产生了新的大众文艺生态。首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介技术的普及,文艺的生产和消费都已经突破了传统物理媒介的时空限制,我们逐步进入了一个原子化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大众媒体等的综合作用之下,“新大众文艺”不仅改变了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方式,改变了文艺叙事结构和文艺内容的形式,而且将媒介的地位和作用从工具论逐渐变成本体论。其次,从文艺生产的角度来看,传统大众文艺所借助的基本是单一媒介,都遵循“作者-作品-读者”的三维结构模式。而新大众文艺则往往在多种媒体间相互转换,文艺创作不再依赖传统的采编流程,而是可以充分借助微博、视频网站、社交平台等实现实时分享,由此形成了“媒介-算法-用户-内容”思维互动的模型。进一步来说,新媒介本体使文艺生产从“文本中心”和“作者中心”转向了“媒介间性”。再次,从文艺接受的角度来看,网络直播、在线论坛等多媒介交互作用使得新大众文艺批评呈现出多元化、沉浸式、即时化的批评特征。网络文学平台的“章评”机制,B站、豆瓣和抖音平台上的弹幕评论,不仅成为读者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重要批评方式,而且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艺考据和文艺创作模式。新媒介的信息交互性使得自由评论、多元评论成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新常态。在媒介谱系发展史中,以往媒介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文化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如此亲密的接触与互动。综上而言,由“新媒介”和新技术的驱动形成了“新大众”主体,在此基础上引起了文艺各个要素的变革,由此形成了“新生态”。“新媒介-新主体-新生态”的闭环逻辑充分体现了“新大众文艺”所具有的多元化、互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核心在于全民参与、媒介赋能。因此,“新大众文艺”本质上是新数智媒介与当代文化需求相融合的产物。实际上,在《延河》杂志正式使用“新大众文艺”的提法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微时代文艺”“新媒介文艺”“数字文艺”“数智文艺”等各种各样的媒介化概括,并且出现了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微短剧等为主要形态的新大众文艺实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命名可以视为对当前时代丰富多彩的媒介变革和大众文艺实践的理论追认。当然,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中的文艺新样态,“新大众文艺”也面临着文艺生产的“泛化”“粗糙化”和价值秩序的“混乱化”等问题。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媒介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导向,注重商业性与文艺性的双向奔赴,才能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澎湃动力。1753231007508责编:相莹弟文汇报175323100750811[]{"email":"xiangyingdi@huanqiu.com","name":"相莹弟"}
媒介是孕育文化的方式,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任何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思想都是媒介精神的体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作为对当前社会文艺状况的综合性命名与表述,“新大众文艺”的倡扬在本质上体现了新媒介的文化召唤和理论吁求。关于“新大众文艺”的阐释,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指“新大众”的文艺,也就是侧重文艺主体的新变化。二是指“新的”大众文艺,也就是侧重文艺内容和文艺样态的新变化。但是,无论从上述哪个方面来看,“新媒介”无疑都发挥着基础性、支配性的作用。在此意义上,“媒介化”研究无疑是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新大众文艺”的关键性向度之一。“新媒介”促生了“新大众”的出现与生成。首先,媒介平台的话语环境重新定义了文艺参与的规则,改变了文艺主体的构成条件。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使得“新大众文艺”的参与门槛大大降低,其主体不同于传统文艺创作主要集中在专业作家和文艺从业者的范围局限,而是涌现出大量普通的、非专业化的(如外卖诗人、家政作家等)甚至非人类化的(人工智能)创作群体,文艺创作从范围和参与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呈现出全民、全过程参与的热潮。中国网络文学目前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媒介文化,其用户已经超过五亿,“人人都是创作者”和“人人都是批评家”的理想成为现实,真正实现了文艺的人民化、民主化和大众化。 其次,新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看和阅读习惯,而且重塑着文艺主体的形态。新大众文艺中的主体不是一个个的单个个体,不是被动接受和被描写的对象,而是新媒介技术催生出的具有参与、交互等特质的“新大众”群体。交互式参与创作、即时性接受输出、创造性模仿都成为新大众主体习以为常的存在形态。新大众通过同人创作、角色扮演、在线评论等不断重构新的文本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权威性被多媒介协同生产的“超文本”所取代。新大众的每一次浏览、分享、点赞、评论都是对媒介平台的“喂养”,也是其主体性的彰显。在此,新大众主体的作用也从“为大众创作”变成了“大众化创作”,从“确定意义”转向了“意义增殖”。“新媒介”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生态场域。新大众文艺不是一个描述性的静止概念,而是媒介作用下的动态场域。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赋能下,大众文艺在文艺形态、叙事内容、传播媒介、理论范式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进而产生了新的大众文艺生态。首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介技术的普及,文艺的生产和消费都已经突破了传统物理媒介的时空限制,我们逐步进入了一个原子化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大众媒体等的综合作用之下,“新大众文艺”不仅改变了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方式,改变了文艺叙事结构和文艺内容的形式,而且将媒介的地位和作用从工具论逐渐变成本体论。其次,从文艺生产的角度来看,传统大众文艺所借助的基本是单一媒介,都遵循“作者-作品-读者”的三维结构模式。而新大众文艺则往往在多种媒体间相互转换,文艺创作不再依赖传统的采编流程,而是可以充分借助微博、视频网站、社交平台等实现实时分享,由此形成了“媒介-算法-用户-内容”思维互动的模型。进一步来说,新媒介本体使文艺生产从“文本中心”和“作者中心”转向了“媒介间性”。再次,从文艺接受的角度来看,网络直播、在线论坛等多媒介交互作用使得新大众文艺批评呈现出多元化、沉浸式、即时化的批评特征。网络文学平台的“章评”机制,B站、豆瓣和抖音平台上的弹幕评论,不仅成为读者宣泄情绪、表达观点的重要批评方式,而且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艺考据和文艺创作模式。新媒介的信息交互性使得自由评论、多元评论成为新大众文艺批评的新常态。在媒介谱系发展史中,以往媒介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文化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如此亲密的接触与互动。综上而言,由“新媒介”和新技术的驱动形成了“新大众”主体,在此基础上引起了文艺各个要素的变革,由此形成了“新生态”。“新媒介-新主体-新生态”的闭环逻辑充分体现了“新大众文艺”所具有的多元化、互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核心在于全民参与、媒介赋能。因此,“新大众文艺”本质上是新数智媒介与当代文化需求相融合的产物。实际上,在《延河》杂志正式使用“新大众文艺”的提法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微时代文艺”“新媒介文艺”“数字文艺”“数智文艺”等各种各样的媒介化概括,并且出现了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微短剧等为主要形态的新大众文艺实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命名可以视为对当前时代丰富多彩的媒介变革和大众文艺实践的理论追认。当然,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中的文艺新样态,“新大众文艺”也面临着文艺生产的“泛化”“粗糙化”和价值秩序的“混乱化”等问题。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媒介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导向,注重商业性与文艺性的双向奔赴,才能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