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QC4Pk4AdU ent.huanqiu.comarticle属于青年的潮玩文化:身体实践与景观创造/e3pmh1jtb/fs9ku0sl3拥有尖耳朵、锯齿牙的玩偶Labubu,凭借“丑萌”的独特设计迅速风靡全球,无论是隐藏款一娃难求、还是明星集体“带货”、再或百万天价拍卖成交,都是话题满满、风头无两。今天的潮流玩具业已超越了传统玩具的单纯娱乐属性,成为融合艺术、商业与社群认同的复合载体,既带来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亦成就了巨大的新兴市场。不少行业报道指出中国潮玩产业规模由2015年的63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763亿元,并乐观地估计这一数字或将于2026年达到1100亿元。在中国潮玩已实现从代工生产向原创设计转型之际,我们除了关注潮玩的商业奇迹,更应探讨潮玩的文化内涵以及对青年一代的精神意义。社交货币贬值与后现代消费悖论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为解读潮玩兴起提供了一种关键理论框架:消费既不是物质实践,也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繁荣。所有物品都以“指意物”的形式化为符号,实现对文化生产的控制。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被赋予社会身份等象征意义,并成为主导当代人行为的核心要素。显然当一种潮玩越具有艺术性、故事性、展示性与稀缺性,便越具有符号物化的价值。 Labubu无疑是一个教科书式符号案例,其在个性叙事、情感营销、盲盒机制、媒体赋能等共同作用下,展现出强大的瞬时爆发力。这种符号在“前台”成为表演的道具,于社交场合传递拥有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先锋潮玩爱好者的身份;而在更为重要的“后台”实践中,开箱仪式、改娃手作、溜娃打卡等自媒体活动,成为玩家们不断强化的既定动作与群体规范,所以我们在线上见到的Labubu远比线下多得多。但两个问题挥之不去:一是具有爆发力的潮玩,高度依赖新品刺激与有力的IP营销,一旦运营乏力或玩家兴趣转移,热度便如暴风雨般来去匆匆,太多的过往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社交货币天然贬值的风险。二是青年的自我表达、对同质化的极力反抗,仍需通过标准化工业生产、媒体平台簇拥式发帖完成最终呈现,这显然构成了后现代消费的典型悖论。对于第一个问题,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现代性”框架下提出了“衣帽间式共同体”的概念,指向观看演出的观众,整齐划一地穿着礼服,在剧院维度的短暂时空中相互形成呼应与链接,而当落下帷幕、众人由衣帽间取回物品后,便回到了寻常的行头与角色中去。这种聚合的不稳定性完全基于短时兴趣,在当下日益流动的社会关系中,个体容易陷入身份不确定的焦虑,基于短时兴趣的集体聚合往往带有不稳定性,对于有些人而言,哪怕一时半刻的情感锚点与群体归属都令人满意,社交货币的生命周期也就无足轻重,无非等待下一种货币罢了,坊间便有了“Labubu卖得越好,人类越孤独”这一说法。第二个问题则回到了潮玩文化的根本,其精神究竟是什么?它是年轻的、聚合的、向上的,不能仅以特定符号消费展示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圈层身份,而更应成为一种积极的身体实践、一种与城市空间交互的文化景观创造行动。身体力行的文化叙事与意义创造在上海城市公园的推介活动中,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总会引来极大的关注。这座近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不仅是我国规格最高、亦是全球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滑板圣地。如今对社会公益开放,显现出上海不遗余力地引入并推广滑板文化,这不光是对东京奥运会上滑板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一种回应,更是鼓励年轻人身体力行地实践对城市空间的创造性定义、对自我的挑战与突破。作为潮玩的滑板,其首要玩法在于板面涂鸦、性能提升、旧板改造,其中图形设计、轮子配方、支架结构,都是DIY的重要部分,一块不经他人之手的板子是自我表达的开始。而滑板文化的价值更在于身体与环境的直接互动,踏上板子是一种独特的身体惯习与感知世界的方式,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过潮玩积累技术与经验,这毫无疑问是一种长期的身体实践和文化浸染。都说只有经历过200次以上的摔倒,才能掌握Ollie(滑板起跳)、Grind(滑杆)、Manual(双轮平衡)等进阶动作,从而将冲浪所代表的自由及对海浪的驾驭,迁移到城市街区这一全新的地貌之中,最终以身体磨炼、精神韧劲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并书写个人风格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身体实践替代了单纯的符号消费,实现了社交功能。玩家通过掌握特定动作并参与社群活动展示技能水平,获得普遍的身份认同和尊重。与此同时,公共空间转化为青年文化展演的剧场,在不久前的2025世界滑板日(Go Skateboarding Day)上,来自全国千余名滑板爱好者齐聚杨浦创智天地,滑板竞技、百人刷街轮番上演,还以上海特色小笼包为造型推出滑板蜡块。如此嵌入社区的滑板秀场、潮玩店成为青年文化的物理聚集地、信息枢纽站,社群成员于潮玩消费者的身份之上,亦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创造者。这种景观创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青年一代对于自我与社会、当下与未来展开的主动探索。另一个有趣的例子便是国风潮玩。这种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潮流表达,将文化记忆转入Z世代语境,抓住了传统创新这一潮玩持久力的核心要素。我们看到醉翁亭模型遵循非遗榫卯技艺、精准复刻亭台梁柱,要求玩家摆脱胶水、组装再现欧阳修笔下古代建筑的千年风采;又有唐三彩Q版奥特曼,于釉色溢彩间展现盛唐风采与二次元的碰撞;再有本“潮”纲目中药铺中,人参、当归、山药等化作毛绒玩偶,玩家更需执戥称量、高诵方歌。潮玩体验成为传统文化重构与活化的新变量,为年轻一代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感性认知、身体实践与情绪增值的新路径。多样性与包容性:面向未来的潮玩文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列为重要任务,在现代性语境下,潮玩消费与体验意味着青年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在鼓励身体实践与景观创造的同时,具有发展韧性、高度亲和力的潮玩文化应走向多样与包容。最新开业的北外滩Playground X「活力舞台」大声喊出了“没有规则、不被定义”的口号,占地700平方米的露天球场,由张力十足的鲜艳色块覆盖,并将滑板、街舞、音乐等青年文化活动统统纳入其中。由此我们看到一种以潮玩为中心搭建而起的跨界艺术创作平台,不同领域的玩家与艺术家打破单一门类,极大拓展艺术想象与创作的边界,并与周边市民一道形成参与式的文化生产与体验。值得一提的还有与滑板天生一对的涂鸦艺术,两者共同完成从地面到墙面的文化景观构建。近期在东虹桥中心举行的涂鸦艺术节,便以“上海,来点颜色”为名,邀请参赛者由城市文化中获得主题,以天马行空的构图、强烈的视觉效果呈现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除了专业选手,不少市民亦第一次拿起喷漆罐,在T恤、帆布袋上尝试涂鸦,充分领略潮玩文化从不受限的开放性。这种开放除了指向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同样在包容性上有所体现。你发现男女老少都能加入涂鸦的队列;在上海,你可以在滨江滑板公园看到将滑板视为休闲方式的爱好者,亦可以在新江湾SMP滑板公园中一睹各路高手在碗槽结构内完成种种高难度翻转动作。向上的潮玩文化对于性别、地域、种族、阶层并不在意,只与发自内心的热情、充实、愉悦有关。不妨带上心爱的Labubu,与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参与景观共建,以青年力量驱动城市更新、描绘未来图景,践行当代潮玩文化的应有使命。1752028373377责编:相莹弟文汇报1752028373377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545009035789f2216b9c552c2e68e1d7u5.jpg{"email":"xiangyingdi@huanqiu.com","name":"相莹弟"}
拥有尖耳朵、锯齿牙的玩偶Labubu,凭借“丑萌”的独特设计迅速风靡全球,无论是隐藏款一娃难求、还是明星集体“带货”、再或百万天价拍卖成交,都是话题满满、风头无两。今天的潮流玩具业已超越了传统玩具的单纯娱乐属性,成为融合艺术、商业与社群认同的复合载体,既带来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亦成就了巨大的新兴市场。不少行业报道指出中国潮玩产业规模由2015年的63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763亿元,并乐观地估计这一数字或将于2026年达到1100亿元。在中国潮玩已实现从代工生产向原创设计转型之际,我们除了关注潮玩的商业奇迹,更应探讨潮玩的文化内涵以及对青年一代的精神意义。社交货币贬值与后现代消费悖论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为解读潮玩兴起提供了一种关键理论框架:消费既不是物质实践,也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繁荣。所有物品都以“指意物”的形式化为符号,实现对文化生产的控制。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被赋予社会身份等象征意义,并成为主导当代人行为的核心要素。显然当一种潮玩越具有艺术性、故事性、展示性与稀缺性,便越具有符号物化的价值。 Labubu无疑是一个教科书式符号案例,其在个性叙事、情感营销、盲盒机制、媒体赋能等共同作用下,展现出强大的瞬时爆发力。这种符号在“前台”成为表演的道具,于社交场合传递拥有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先锋潮玩爱好者的身份;而在更为重要的“后台”实践中,开箱仪式、改娃手作、溜娃打卡等自媒体活动,成为玩家们不断强化的既定动作与群体规范,所以我们在线上见到的Labubu远比线下多得多。但两个问题挥之不去:一是具有爆发力的潮玩,高度依赖新品刺激与有力的IP营销,一旦运营乏力或玩家兴趣转移,热度便如暴风雨般来去匆匆,太多的过往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社交货币天然贬值的风险。二是青年的自我表达、对同质化的极力反抗,仍需通过标准化工业生产、媒体平台簇拥式发帖完成最终呈现,这显然构成了后现代消费的典型悖论。对于第一个问题,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现代性”框架下提出了“衣帽间式共同体”的概念,指向观看演出的观众,整齐划一地穿着礼服,在剧院维度的短暂时空中相互形成呼应与链接,而当落下帷幕、众人由衣帽间取回物品后,便回到了寻常的行头与角色中去。这种聚合的不稳定性完全基于短时兴趣,在当下日益流动的社会关系中,个体容易陷入身份不确定的焦虑,基于短时兴趣的集体聚合往往带有不稳定性,对于有些人而言,哪怕一时半刻的情感锚点与群体归属都令人满意,社交货币的生命周期也就无足轻重,无非等待下一种货币罢了,坊间便有了“Labubu卖得越好,人类越孤独”这一说法。第二个问题则回到了潮玩文化的根本,其精神究竟是什么?它是年轻的、聚合的、向上的,不能仅以特定符号消费展示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圈层身份,而更应成为一种积极的身体实践、一种与城市空间交互的文化景观创造行动。身体力行的文化叙事与意义创造在上海城市公园的推介活动中,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总会引来极大的关注。这座近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不仅是我国规格最高、亦是全球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滑板圣地。如今对社会公益开放,显现出上海不遗余力地引入并推广滑板文化,这不光是对东京奥运会上滑板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一种回应,更是鼓励年轻人身体力行地实践对城市空间的创造性定义、对自我的挑战与突破。作为潮玩的滑板,其首要玩法在于板面涂鸦、性能提升、旧板改造,其中图形设计、轮子配方、支架结构,都是DIY的重要部分,一块不经他人之手的板子是自我表达的开始。而滑板文化的价值更在于身体与环境的直接互动,踏上板子是一种独特的身体惯习与感知世界的方式,其特殊之处在于通过潮玩积累技术与经验,这毫无疑问是一种长期的身体实践和文化浸染。都说只有经历过200次以上的摔倒,才能掌握Ollie(滑板起跳)、Grind(滑杆)、Manual(双轮平衡)等进阶动作,从而将冲浪所代表的自由及对海浪的驾驭,迁移到城市街区这一全新的地貌之中,最终以身体磨炼、精神韧劲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并书写个人风格志。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身体实践替代了单纯的符号消费,实现了社交功能。玩家通过掌握特定动作并参与社群活动展示技能水平,获得普遍的身份认同和尊重。与此同时,公共空间转化为青年文化展演的剧场,在不久前的2025世界滑板日(Go Skateboarding Day)上,来自全国千余名滑板爱好者齐聚杨浦创智天地,滑板竞技、百人刷街轮番上演,还以上海特色小笼包为造型推出滑板蜡块。如此嵌入社区的滑板秀场、潮玩店成为青年文化的物理聚集地、信息枢纽站,社群成员于潮玩消费者的身份之上,亦成为城市文化景观的创造者。这种景观创造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青年一代对于自我与社会、当下与未来展开的主动探索。另一个有趣的例子便是国风潮玩。这种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潮流表达,将文化记忆转入Z世代语境,抓住了传统创新这一潮玩持久力的核心要素。我们看到醉翁亭模型遵循非遗榫卯技艺、精准复刻亭台梁柱,要求玩家摆脱胶水、组装再现欧阳修笔下古代建筑的千年风采;又有唐三彩Q版奥特曼,于釉色溢彩间展现盛唐风采与二次元的碰撞;再有本“潮”纲目中药铺中,人参、当归、山药等化作毛绒玩偶,玩家更需执戥称量、高诵方歌。潮玩体验成为传统文化重构与活化的新变量,为年轻一代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感性认知、身体实践与情绪增值的新路径。多样性与包容性:面向未来的潮玩文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列为重要任务,在现代性语境下,潮玩消费与体验意味着青年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在鼓励身体实践与景观创造的同时,具有发展韧性、高度亲和力的潮玩文化应走向多样与包容。最新开业的北外滩Playground X「活力舞台」大声喊出了“没有规则、不被定义”的口号,占地700平方米的露天球场,由张力十足的鲜艳色块覆盖,并将滑板、街舞、音乐等青年文化活动统统纳入其中。由此我们看到一种以潮玩为中心搭建而起的跨界艺术创作平台,不同领域的玩家与艺术家打破单一门类,极大拓展艺术想象与创作的边界,并与周边市民一道形成参与式的文化生产与体验。值得一提的还有与滑板天生一对的涂鸦艺术,两者共同完成从地面到墙面的文化景观构建。近期在东虹桥中心举行的涂鸦艺术节,便以“上海,来点颜色”为名,邀请参赛者由城市文化中获得主题,以天马行空的构图、强烈的视觉效果呈现对城市的观察与思考。除了专业选手,不少市民亦第一次拿起喷漆罐,在T恤、帆布袋上尝试涂鸦,充分领略潮玩文化从不受限的开放性。这种开放除了指向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同样在包容性上有所体现。你发现男女老少都能加入涂鸦的队列;在上海,你可以在滨江滑板公园看到将滑板视为休闲方式的爱好者,亦可以在新江湾SMP滑板公园中一睹各路高手在碗槽结构内完成种种高难度翻转动作。向上的潮玩文化对于性别、地域、种族、阶层并不在意,只与发自内心的热情、充实、愉悦有关。不妨带上心爱的Labubu,与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参与景观共建,以青年力量驱动城市更新、描绘未来图景,践行当代潮玩文化的应有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