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kdsReEitS ent.huanqiu.comarticle“名场面”不能“有句无篇”/e3pmh1jtb/fs9nk6km6“名场面”体现了文艺创作日益增强的媒介自觉和用户意识,但也出现了割裂整体艺术表现力、为“名场面”而“名场面”的创作误区不久前播出的年代剧《北上》,为观众贡献了“船老大卖船”“运河婚礼”等多个“名场面”,让人唏嘘感慨;最近开播的网络剧《折腰》,主角以身挡剑的“高能”一幕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众多网友解读。热也“名场面”,火也“名场面”,通过精心打造“名场面”赢取关注,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大众文艺的普遍现象。作为网络流行语,“名场面”通常指影视剧中极具传播力和记忆点的经典片段。如《觉醒年代》中陈延年赴刑场时转身的那一回眸,《如懿传》中如懿断发的情节高潮,《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的华彩段落等。不仅影视剧中“名场面”屡屡刷屏,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舞台演出也有许多精妙片段,或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舞美效果,或以摄人心魄的演员表演,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这些“名场面”,不仅是成就角色和作品的关键因素,也随着观众讨论声量的放大而促成作品的出圈传播。现如今,短视频、短剧等创作领域也在积极总结“名场面”的打造公式,试图复制经典“名场面”的成功经验。 应该看到,“名场面”的集中涌现并非偶然,是文艺创作生产适应媒介技术新趋势、文艺消费新特点的结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时间的碎片化、文娱信息的过载,注意力日益成为稀缺资源。“酒香不怕巷子深”“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传统观点,已不适应当下的文艺传播语境。无论是严肃艺术还是通俗文艺,传播效率都已成为衡量作品影响力的关键指标。而“名场面”就承担着传播突破口和引爆点的角色。要知道,不少观众正是冲着《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腰”片段进入剧场观剧的。更进一步,“名场面”还体现着大众文艺的叙事创新。当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进行静观式欣赏与沉浸式阅读,当“倍速”观看、“速读”经典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时,文艺创作要想争取读者、留住读者,必然要在叙事上做出回应和调整。“高燃情节”“高能场景”“高效节奏”“高峰体验”等热词频繁见诸讨论。异军突起的微短剧,就以弱化情节、强化情绪见长。“名场面”也体现了类似的叙事自觉,通过分解出一个个相对独立、高视觉强度、高叙事冲突、高情绪浓度的片段,满足人们的接受需求。一些“名场面”还瞄准互联网受众日益强烈的二次创作需要,掀起网友互动和模仿的热潮。可以说,在注意力经济成为趋势、微视听形塑文艺新格局的当下,文艺创作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已从单一的“如何讲好故事”转向“如何讲好故事”与“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吸引注意力”之间的平衡。“名场面”体现了文艺创作日益增强的媒介自觉和用户意识,但也出现了割裂整体艺术表现力、为“名场面”而“名场面”的创作误区。典型的表现就是“有句无篇”。有些作品的片段在网络上引发热度,但当观众想要完整地观看作品时,却发现索然无味,精华就是那几分钟的“名场面”。一些创作者基于大数据分析,反向设计“名场面”,脱离剧情去打造“高光时刻”,再将其植入作品中,实在有“为了那口醋,包了一顿饺子”的错置感。“名场面”效应还带来跟风模仿,场景设置同质化、模板化,一些作品采用夸张的音乐、慢动作、反复的台词等煽情手法营造高潮,演员演得刻意,观众看得尴尬。归根结底,“名场面”是文艺作品与观众建立连接的重要“界面”,在这一界面之下,应是饱满的情节逻辑、情感逻辑和表演逻辑,是创作者主动回应市场、积极拥抱传播,同时又坚持艺术自觉、不被流量迷惑的功力和定力。用一部部扎扎实实的好作品托举起让人难忘的“名场面”,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名场面”串起我们时代的文艺长廊,那种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场景,寄托着我们对文艺的期盼。(作者郑焕钊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747702335389责编:相莹弟人民日报174770233538911[]{"email":"xiangyingdi@huanqiu.com","name":"相莹弟"}
“名场面”体现了文艺创作日益增强的媒介自觉和用户意识,但也出现了割裂整体艺术表现力、为“名场面”而“名场面”的创作误区不久前播出的年代剧《北上》,为观众贡献了“船老大卖船”“运河婚礼”等多个“名场面”,让人唏嘘感慨;最近开播的网络剧《折腰》,主角以身挡剑的“高能”一幕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众多网友解读。热也“名场面”,火也“名场面”,通过精心打造“名场面”赢取关注,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大众文艺的普遍现象。作为网络流行语,“名场面”通常指影视剧中极具传播力和记忆点的经典片段。如《觉醒年代》中陈延年赴刑场时转身的那一回眸,《如懿传》中如懿断发的情节高潮,《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的华彩段落等。不仅影视剧中“名场面”屡屡刷屏,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舞台演出也有许多精妙片段,或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舞美效果,或以摄人心魄的演员表演,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这些“名场面”,不仅是成就角色和作品的关键因素,也随着观众讨论声量的放大而促成作品的出圈传播。现如今,短视频、短剧等创作领域也在积极总结“名场面”的打造公式,试图复制经典“名场面”的成功经验。 应该看到,“名场面”的集中涌现并非偶然,是文艺创作生产适应媒介技术新趋势、文艺消费新特点的结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时间的碎片化、文娱信息的过载,注意力日益成为稀缺资源。“酒香不怕巷子深”“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传统观点,已不适应当下的文艺传播语境。无论是严肃艺术还是通俗文艺,传播效率都已成为衡量作品影响力的关键指标。而“名场面”就承担着传播突破口和引爆点的角色。要知道,不少观众正是冲着《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腰”片段进入剧场观剧的。更进一步,“名场面”还体现着大众文艺的叙事创新。当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进行静观式欣赏与沉浸式阅读,当“倍速”观看、“速读”经典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时,文艺创作要想争取读者、留住读者,必然要在叙事上做出回应和调整。“高燃情节”“高能场景”“高效节奏”“高峰体验”等热词频繁见诸讨论。异军突起的微短剧,就以弱化情节、强化情绪见长。“名场面”也体现了类似的叙事自觉,通过分解出一个个相对独立、高视觉强度、高叙事冲突、高情绪浓度的片段,满足人们的接受需求。一些“名场面”还瞄准互联网受众日益强烈的二次创作需要,掀起网友互动和模仿的热潮。可以说,在注意力经济成为趋势、微视听形塑文艺新格局的当下,文艺创作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已从单一的“如何讲好故事”转向“如何讲好故事”与“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吸引注意力”之间的平衡。“名场面”体现了文艺创作日益增强的媒介自觉和用户意识,但也出现了割裂整体艺术表现力、为“名场面”而“名场面”的创作误区。典型的表现就是“有句无篇”。有些作品的片段在网络上引发热度,但当观众想要完整地观看作品时,却发现索然无味,精华就是那几分钟的“名场面”。一些创作者基于大数据分析,反向设计“名场面”,脱离剧情去打造“高光时刻”,再将其植入作品中,实在有“为了那口醋,包了一顿饺子”的错置感。“名场面”效应还带来跟风模仿,场景设置同质化、模板化,一些作品采用夸张的音乐、慢动作、反复的台词等煽情手法营造高潮,演员演得刻意,观众看得尴尬。归根结底,“名场面”是文艺作品与观众建立连接的重要“界面”,在这一界面之下,应是饱满的情节逻辑、情感逻辑和表演逻辑,是创作者主动回应市场、积极拥抱传播,同时又坚持艺术自觉、不被流量迷惑的功力和定力。用一部部扎扎实实的好作品托举起让人难忘的“名场面”,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名场面”串起我们时代的文艺长廊,那种流光溢彩、熠熠生辉的场景,寄托着我们对文艺的期盼。(作者郑焕钊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