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dzMwl8cPY作者:姜李 李予澈 刘明ent.huanqiu.comarticle打造震撼视觉效果,展示中国科幻内核,纪录片揭秘《流浪地球2》名场面/e3pmh1jtb/e3pmtdl8t【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姜李 李予澈 刘明】谈及中国科幻电影代表作,许多影迷心中的首选或许是《流浪地球》系列。作为备受瞩目的银幕巨作,该系列的两部影片分别于2019年和2023年问世,在海内外科幻爱好者中掀起热潮,其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近日,一部由郭思文导演、揭示《流浪地球2》拍摄过程的纪录片《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搬上银幕,首次将电影幕后的诸多细节公之于众,诸如“黑鹰”直升机的打造历程等。此外,影片亦为观众描绘了中国科幻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令人对未来充满遐想与期待。科幻与现实结合《流浪地球2》的诸多幕后故事,首次在电影院被公开。例如,摄制组还原并拍摄“黑鹰”直升机残骸的过程便是首次亮相银幕。剧组首先以全尺寸比例打造直升机模型,依次制作原型并手工组装。随后,他们巧妙地“破坏”模型,以更加逼真的效果呈现出直升机残骸的样貌。虽然这个直升机场景在电影中仅占几个镜头,但道具团队却耗时数月精雕细琢,才最终布置完成。 类似的制作不胜枚举,如工程外骨骼、门框机器人、月球车道具等,均彰显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具备扎实的道具制作能力。电影制作行业专家方穆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幻作品中的顶级视觉呈现,往往是依靠专家对道具细节——从尺寸、色彩到图案——无数次精细调整实现的。”纪录片还揭示了电影中纽约联合国大楼的构建过程。影片的海外制作团队曾获得联合国纽约总部内部的特别参观许可,结合美术部门提供的联合国标志性建筑金色大厅的设计蓝图,将虚构场景融入现实中。为确保影片在逻辑与视觉艺术上的严谨融合,摄制组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作为顾问。科学顾问团队为影片中的许多关键场景提供理论支持,如月球爆炸的复杂视觉序列,这一情节背后是大量科学讨论和理论验证。“在特效制作的过程中,剧组团队不断寻找平衡,既要保证视觉效果的震撼力,又要让观众相信这些场景的现实可能性。这种‘科幻与现实结合’的方式,是《流浪地球》系列创作的核心,也是我认为《流浪地球2》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纪录片制片人吕莹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中国科幻文化全貌除了揭秘《流浪地球》系列的创作过程,纪录片团队更希望向观众展示中国科幻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咨询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纪录片揭示了中国科幻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包括梁启超所著《新中国未来记》带来的早期文学启发,以及1979年创刊的《科幻世界》杂志。《科幻世界》杂志培养了刘慈欣、王晋康和何夕等一批中国科幻作家。“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希望能构建中国科幻文化的全貌,这一点对于喜欢科幻题材的中国观众来说极具意义。中国的科幻文学其实有着悠久历史,但过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较为有限。而随着《三体》和《流浪地球》系列的崛起,中国科幻作品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全球视野。”纪录片导演郭思文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以这种背景介绍的方式让海内外观众理解电影本身的同时,发掘中国科幻文学的独特性。中国科幻并非单纯模仿西方科幻,而是融合东方的哲学、历史、文化背景,呈现出不同于欧美的审美和思想内核。《流浪地球》的集体拯救故事,背后是一种人民史观,与西方科幻习惯性表达的个人英雄主义形成对比。”郭思文强调。吕莹莹补充道:“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科幻电影起步较晚,但作为‘后发者’,我们具有强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为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诠释中国文化内涵文化产业专家陈复思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幻并不缺乏优质IP,其文化正逐步扩展出“多领域”协作的格局,涵盖的不仅是电影行业,还包括游戏、美术等多个领域。以中国游戏《崩坏:星穹铁道》为例,这款战略类游戏带领玩家踏上星际冒险的科幻之旅。游戏在保持科幻主题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视觉美学设计中,例如采用了华东地区安徽省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这款游戏在海外玩家中同样颇受欢迎。陈复思表示,这种“科幻与游戏”的设计创新,帮助海外年轻人“轻松体验中国文化”。近年来,科幻题材也成为策划艺术展览的热门主题。陈复思强调:“将科技与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看似抽象的科幻作品成为重新发掘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国科幻不仅在电影、游戏等领域中展现潜力,还通过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这种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不仅为国内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向全球输出了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科幻作品。这些作品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启一段属于中国的科幻新篇章。17276446791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2765172203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37da18654c6cf32b4d6f0a38d2b87b0u1.png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姜李 李予澈 刘明】谈及中国科幻电影代表作,许多影迷心中的首选或许是《流浪地球》系列。作为备受瞩目的银幕巨作,该系列的两部影片分别于2019年和2023年问世,在海内外科幻爱好者中掀起热潮,其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近日,一部由郭思文导演、揭示《流浪地球2》拍摄过程的纪录片《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搬上银幕,首次将电影幕后的诸多细节公之于众,诸如“黑鹰”直升机的打造历程等。此外,影片亦为观众描绘了中国科幻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令人对未来充满遐想与期待。科幻与现实结合《流浪地球2》的诸多幕后故事,首次在电影院被公开。例如,摄制组还原并拍摄“黑鹰”直升机残骸的过程便是首次亮相银幕。剧组首先以全尺寸比例打造直升机模型,依次制作原型并手工组装。随后,他们巧妙地“破坏”模型,以更加逼真的效果呈现出直升机残骸的样貌。虽然这个直升机场景在电影中仅占几个镜头,但道具团队却耗时数月精雕细琢,才最终布置完成。 类似的制作不胜枚举,如工程外骨骼、门框机器人、月球车道具等,均彰显出中国科幻电影创作具备扎实的道具制作能力。电影制作行业专家方穆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幻作品中的顶级视觉呈现,往往是依靠专家对道具细节——从尺寸、色彩到图案——无数次精细调整实现的。”纪录片还揭示了电影中纽约联合国大楼的构建过程。影片的海外制作团队曾获得联合国纽约总部内部的特别参观许可,结合美术部门提供的联合国标志性建筑金色大厅的设计蓝图,将虚构场景融入现实中。为确保影片在逻辑与视觉艺术上的严谨融合,摄制组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作为顾问。科学顾问团队为影片中的许多关键场景提供理论支持,如月球爆炸的复杂视觉序列,这一情节背后是大量科学讨论和理论验证。“在特效制作的过程中,剧组团队不断寻找平衡,既要保证视觉效果的震撼力,又要让观众相信这些场景的现实可能性。这种‘科幻与现实结合’的方式,是《流浪地球》系列创作的核心,也是我认为《流浪地球2》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纪录片制片人吕莹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中国科幻文化全貌除了揭秘《流浪地球》系列的创作过程,纪录片团队更希望向观众展示中国科幻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咨询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纪录片揭示了中国科幻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包括梁启超所著《新中国未来记》带来的早期文学启发,以及1979年创刊的《科幻世界》杂志。《科幻世界》杂志培养了刘慈欣、王晋康和何夕等一批中国科幻作家。“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希望能构建中国科幻文化的全貌,这一点对于喜欢科幻题材的中国观众来说极具意义。中国的科幻文学其实有着悠久历史,但过去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较为有限。而随着《三体》和《流浪地球》系列的崛起,中国科幻作品才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全球视野。”纪录片导演郭思文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以这种背景介绍的方式让海内外观众理解电影本身的同时,发掘中国科幻文学的独特性。中国科幻并非单纯模仿西方科幻,而是融合东方的哲学、历史、文化背景,呈现出不同于欧美的审美和思想内核。《流浪地球》的集体拯救故事,背后是一种人民史观,与西方科幻习惯性表达的个人英雄主义形成对比。”郭思文强调。吕莹莹补充道:“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科幻电影起步较晚,但作为‘后发者’,我们具有强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为科幻电影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诠释中国文化内涵文化产业专家陈复思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幻并不缺乏优质IP,其文化正逐步扩展出“多领域”协作的格局,涵盖的不仅是电影行业,还包括游戏、美术等多个领域。以中国游戏《崩坏:星穹铁道》为例,这款战略类游戏带领玩家踏上星际冒险的科幻之旅。游戏在保持科幻主题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视觉美学设计中,例如采用了华东地区安徽省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这款游戏在海外玩家中同样颇受欢迎。陈复思表示,这种“科幻与游戏”的设计创新,帮助海外年轻人“轻松体验中国文化”。近年来,科幻题材也成为策划艺术展览的热门主题。陈复思强调:“将科技与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看似抽象的科幻作品成为重新发掘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国科幻不仅在电影、游戏等领域中展现潜力,还通过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这种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不仅为国内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也向全球输出了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科幻作品。这些作品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启一段属于中国的科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