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g0ydAH0kn ent.huanqiu.comarticle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数字时代京剧更要“时尚”/e3pmh1jtb/e3pn46tmo【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编者的话:《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正是国粹京剧在新时代发展创新的真实写照。“京剧在二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是‘时尚’的。”王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京剧艺术集传统艺术新发展之“天时”、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之“地气”、艺术名家演绎之“材美”、数字技术突破之“工巧”,立足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范式,不断提升传统艺术的现代审美价值。“未来,在数字互联网时代,如何持续赋予京剧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做好传承创新,成为我们新的时代课题。”京剧一直是“时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征程上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备感振奋、备受鼓舞。”王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阐释,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国粹京剧以动作舞蹈化、语言韵律化、演唱声腔化、布景图案化的表达体系,体现着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学思想的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京剧艺术一直是‘时尚’的。所谓时尚,即指时代之风尚,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从未停下与时代融合的脚步。”王勇举例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生死恨》。及至电视时代,北京电视台刚成立不久,就实况转播了梅兰芳先生的《穆桂英挂帅》和尚小云先生的《双阳公主》。2021年始,国家京剧院连续3年在春节期间推出经典剧目《龙凤呈祥》,以5G+4K+VR的形式在海内外演播,有机融合传统戏曲和数智潮流。现代京剧《主角》的背后据王勇介绍,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坚持“三并举”剧目方针。以优秀剧目推动传统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开创了改编经典名剧、经典名著的创作思路,打造一系列符合国家京剧院品格的精品力作,接续推出移植改编剧目《五女拜寿》、现代京剧《主角》、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未来还将推出现代京剧《老阿姨》、京剧版《红楼梦》等。国家京剧院2023年新创现代京剧《主角》近期首演后反响热烈。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剧作家陈彦的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原著主人公忆秦娥的“西北秦腔女皇”身份变成了“京剧名角”。该剧讲述了从山村走出的易青娥经舅舅胡三元指引走上从艺之路,在前辈艺术家的鞭策、扶持下,凭借过人的艺术天分和不懈坚守,在全国戏曲界绽放光彩,终成一代名伶忆秦娥,接续艺术传承的生命历程。该剧编剧徐新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80万字的原著为京剧创作提供了丰厚基础,也带来巨大困难。创作团队从2021年开始创作,到今年定稿,几番推倒重来。最终依从京剧的叙事特点,选取了忆秦娥与胡三元为主结构的人物关系,集中了11个人物形象,兼顾剧种特色和戏剧冲突,并凝练原著的人物性格张力。京剧《主角》采用无场次叙述体样式,以易青娥的回望来展开她40年的人生。该剧导演张曼君谈道,“我们努力使本剧体现出京剧的神韵,同时尽量避免古老戏曲与现代题材的违和。”因此,她对演员的要求是:从塑造人物的“至真”出发,而后走入与形体歌唱交融圆通的“集善”,再提纯京剧程式气韵的诗性“和美”,以这样的“真善美”讲述中国故事。在舞美设计上,该剧遵循现实主义和京剧虚拟假定性的原则,设计了一个悬挂式的、可以转动的舞台框架,既代表舞台台口,亦是时间流逝和时代变迁的外化,象征人生的舞台亘古不变、周而复始。“我们想通过这部戏传递真善美的情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也是人生的主角。”王勇说。京剧版《杜兰朵公主》《浮士德》惊艳意大利据王勇介绍,除创排新剧目,近年来国家京剧院还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例如,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合作编排并演出的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在意大利巡回演出21场,以中国京剧表演形式辅以现代舞美设计演绎意大利经典歌剧。此前,中意艺术家联袂打造的实验京剧《浮士德》连续3年在意大利巡演。“海外观众在欣赏世界名作时,还能欣赏到京剧的艺术表达,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这种合作,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京剧艺术传播出去。”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未来要把它做好,做成精品,还有一段路要走。两种顶级艺术如何融合、创作,找好切入点,需要双方进行持续的艺术探索。一批年轻京剧人也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推广京剧文化。袁慧琴特别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打造一个全面的京剧资料库,比如四大名旦、各流派及其特色等,都可以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现。袁慧琴认为,现代人的审美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京剧的高光时刻,观众来剧院可能就是为了听某个“角儿”的一段唱腔。“但现在,观众审美的需求量、信息量大大增加。不光听演员的唱腔,还会看演员的表演、整个戏的立意以及舞台的布景等,是全方位的审美。因此,我们在京剧的创排方面,考虑的因素比以前多很多。”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在艺术形式上要摒弃一些糟粕,比如剧情缓慢、节奏拖沓。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导演的要求。“京剧走到今天,更需要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思维的导演,以更高的视野俯瞰式做京剧,这样才更有时代意义,真正提升这门古老艺术的品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舞台就是艺术家的天地。”王勇说,“我们一面叩问往昔,一面塑造未来。正如一个巨大的钟摆,当它侧首回顾的幅度越大,遥寄未来的距离才能越远。”169558067628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6955948789771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8666a42cc85eeca11a59098685fd77e3u1.png{"email":"hanwenwen@huanqiu.com","name":"韩雯雯"}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编者的话:《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正是国粹京剧在新时代发展创新的真实写照。“京剧在二百余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是‘时尚’的。”王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京剧艺术集传统艺术新发展之“天时”、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之“地气”、艺术名家演绎之“材美”、数字技术突破之“工巧”,立足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和范式,不断提升传统艺术的现代审美价值。“未来,在数字互联网时代,如何持续赋予京剧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做好传承创新,成为我们新的时代课题。”京剧一直是“时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新征程上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备感振奋、备受鼓舞。”王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阐释,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国粹京剧以动作舞蹈化、语言韵律化、演唱声腔化、布景图案化的表达体系,体现着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与美学思想的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京剧艺术一直是‘时尚’的。所谓时尚,即指时代之风尚,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从未停下与时代融合的脚步。”王勇举例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梅兰芳先生主演的《生死恨》。及至电视时代,北京电视台刚成立不久,就实况转播了梅兰芳先生的《穆桂英挂帅》和尚小云先生的《双阳公主》。2021年始,国家京剧院连续3年在春节期间推出经典剧目《龙凤呈祥》,以5G+4K+VR的形式在海内外演播,有机融合传统戏曲和数智潮流。现代京剧《主角》的背后据王勇介绍,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坚持“三并举”剧目方针。以优秀剧目推动传统文化自信自强的同时,开创了改编经典名剧、经典名著的创作思路,打造一系列符合国家京剧院品格的精品力作,接续推出移植改编剧目《五女拜寿》、现代京剧《主角》、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未来还将推出现代京剧《老阿姨》、京剧版《红楼梦》等。国家京剧院2023年新创现代京剧《主角》近期首演后反响热烈。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剧作家陈彦的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原著主人公忆秦娥的“西北秦腔女皇”身份变成了“京剧名角”。该剧讲述了从山村走出的易青娥经舅舅胡三元指引走上从艺之路,在前辈艺术家的鞭策、扶持下,凭借过人的艺术天分和不懈坚守,在全国戏曲界绽放光彩,终成一代名伶忆秦娥,接续艺术传承的生命历程。该剧编剧徐新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80万字的原著为京剧创作提供了丰厚基础,也带来巨大困难。创作团队从2021年开始创作,到今年定稿,几番推倒重来。最终依从京剧的叙事特点,选取了忆秦娥与胡三元为主结构的人物关系,集中了11个人物形象,兼顾剧种特色和戏剧冲突,并凝练原著的人物性格张力。京剧《主角》采用无场次叙述体样式,以易青娥的回望来展开她40年的人生。该剧导演张曼君谈道,“我们努力使本剧体现出京剧的神韵,同时尽量避免古老戏曲与现代题材的违和。”因此,她对演员的要求是:从塑造人物的“至真”出发,而后走入与形体歌唱交融圆通的“集善”,再提纯京剧程式气韵的诗性“和美”,以这样的“真善美”讲述中国故事。在舞美设计上,该剧遵循现实主义和京剧虚拟假定性的原则,设计了一个悬挂式的、可以转动的舞台框架,既代表舞台台口,亦是时间流逝和时代变迁的外化,象征人生的舞台亘古不变、周而复始。“我们想通过这部戏传递真善美的情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仅是舞台上的主角,也是人生的主角。”王勇说。京剧版《杜兰朵公主》《浮士德》惊艳意大利据王勇介绍,除创排新剧目,近年来国家京剧院还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例如,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合作编排并演出的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在意大利巡回演出21场,以中国京剧表演形式辅以现代舞美设计演绎意大利经典歌剧。此前,中意艺术家联袂打造的实验京剧《浮士德》连续3年在意大利巡演。“海外观众在欣赏世界名作时,还能欣赏到京剧的艺术表达,满足了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这种合作,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京剧艺术传播出去。”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未来要把它做好,做成精品,还有一段路要走。两种顶级艺术如何融合、创作,找好切入点,需要双方进行持续的艺术探索。一批年轻京剧人也在借助新媒体传播推广京剧文化。袁慧琴特别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打造一个全面的京剧资料库,比如四大名旦、各流派及其特色等,都可以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现。袁慧琴认为,现代人的审美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京剧的高光时刻,观众来剧院可能就是为了听某个“角儿”的一段唱腔。“但现在,观众审美的需求量、信息量大大增加。不光听演员的唱腔,还会看演员的表演、整个戏的立意以及舞台的布景等,是全方位的审美。因此,我们在京剧的创排方面,考虑的因素比以前多很多。”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在艺术形式上要摒弃一些糟粕,比如剧情缓慢、节奏拖沓。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对导演的要求。“京剧走到今天,更需要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思维的导演,以更高的视野俯瞰式做京剧,这样才更有时代意义,真正提升这门古老艺术的品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舞台就是艺术家的天地。”王勇说,“我们一面叩问往昔,一面塑造未来。正如一个巨大的钟摆,当它侧首回顾的幅度越大,遥寄未来的距离才能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