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BT61tRpBhL ent.huanqiu.comarticle传统老味道 艺术新创造/e3pmh1jtb/e3pmtdl8t/e3pmtdlph核心阅读 网络纪录片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生动讲述节日故事。它们有的向大众普及节日文化、凸显世情人情之美,有的浓墨重彩地描绘节日图景。 网络视听平台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互联网涌动着节日文化的国风国潮。“联动”“混搭”,这些关键词揭示了网络文艺与节日文化交融碰撞带来的创新思路。 尊重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用好传统;守护好文化的根,才能培育好新生的芽。如何通过创新节日文化活动方式,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值得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新年伊始,中国交响乐团通过网络直播奏响《灯火里的中国》。这场“云端”音乐会用振奋昂扬的曲目迎接新的一年,收获约7000万播放量,成为网络文艺焕新节日文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每逢佳节,网络晚会、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文艺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内容,营造浓郁节日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作品在影像叙事、审美塑造、情感表达上都富有鲜明特色,涌动着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活力,反映出人们对和谐团圆与美满生活的追求。 精彩讲述,展现节日图景 节日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天文历法、农事节气、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关涉语言文字、地方风俗、服饰传统、饮食习惯、游艺竞技等方方面面。近年来,许多网络纪录片聚焦节日,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生动讲述节日故事。它们有的体量小但知识含量高,如一部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生动读本,向大众普及节日文化;有的着力呈现生活故事,在节日里凸显世情人情之美;有的以节日+地域、节日+非遗、节日+美食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节日图景,营造和传递浓郁的节日氛围。 “脚步扎出声响,把英雄气概演出来,做人也是一样。”少年许广智听着师傅的话,操练起国家级非遗项目花脸社火。花脸社火是河北井陉县的春节民俗,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丁勇从上海回到陕西咸阳过春节,陪95岁的老父亲逛起集市,精心挑选食物,为家庭聚会愉快地忙碌着……网络纪录片《佳节》通过晚辈视角里的春节,展现敬重长辈、修身齐家、团圆和谐的节日文化内涵。小切口、深透视,网络纪录片对节日的呈现赢得观众普遍认可。《这一站,贵州》《小镇故事多》《我们村》等纪录片,以丰富细节表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展现一方水土的节日民俗。 节日习俗之所以千百年来不绝如缕,得益于薪火相传的生活实践。近年来,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来临,网络视听平台都会推出节日纪录片专区,通过《中国节日》《中国手作》《回家过年》《跟着书本去旅行》《送你一桌年夜饭》《美食令》等作品,集中展示传统技艺、美食、服饰等多彩缤纷的节日元素。网络纪录片《寻味春节》细致呈现年糕的制作过程,在泡、压、蒸、晾、切的细节展示中,讲述主人公感念“父亲的老手艺要传下去”而用心把年糕店做大做强的故事,彰显手艺里的传承和年节里的亲情。这些影像记录并擦亮了节日的文化符号,也深化了人们对节日的感受和认识。 沉浸体验,创新视听表达 随着内容的丰富、制作水准的提高,观看网络文艺节日主题节目,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欢度佳节的“新民俗”。戏曲专场晚会、新春演唱会、节日音乐会……多个网络视听平台打造矩阵式节日文化产品,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互联网涌动着节日文化的国风国潮。 比如,“网剧+网综”式的“中国节日”系列就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端午奇妙游”晚会国风舞蹈《祈》中,舞者在水中翩跹起舞,创造性地演绎《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文,又表达了吉祥安康的端午祝福。“重阳奇妙游”讲述了主人公为寻找回乡之路激活传统典籍的故事。节目穿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词名句,烘托出重阳思亲之情和浓浓的传统文化气韵。 这种故事化、情境化的表现方式,是近年来网络节日晚会的特色。晚会编演思路从侧重现场观演效果的舞台逻辑,转向侧重媒介呈现效果的视听逻辑。晚会不再受限于传统舞台,而是通过视听语言的有机结合,串联起多个表演时空,共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节日故事。晚会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动画、全景声效等新技术,强化意境内涵和视觉效果,围绕表演动作精心设计移动镜头,充分凸显表演、服饰、置景的美学特质。这些节日晚会,从内容层面到技术和形式层面,将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味儿”渲染得愈加浓烈,令人又“燃”又感动。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情境中,观众不知不觉跟随晚会主角,回到与节日有关的历史时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联动”“混搭”,这些关键词揭示了网络文艺与节日文化交融碰撞带来的创新思路。“2022最美的夜”跨年网络晚会上,不仅有演绎古人瑰丽想象的歌舞《山海图》、基于科幻小说《三体》的“影像+歌舞”呈现,还有交响乐激扬跌宕的演奏。节目融合现场演出和虚拟现实,刷新视听感受,被广大观众认可。“2022网络春晚”中的歌曲《天问》,既在词曲上把传统与流行融为一体,又在舞台设计上将屈原《天问》意象与中国航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相关联,开启一场“星际穿越”,展现中华民族逐梦星辰大海的浪漫。这些作品以节日为契机,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和时尚气息。 情感共鸣,增进文化认同 互联网会削弱节日文化吗?过去一段时间,针对“低头刷手机”的现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随着互联网应用不断发展,人们看到网络文艺新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正在推动节日文化焕发新光彩。这启发我们:尊重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用好传统,才能创造性地将凝结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历史底蕴的节日文化,与当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唤起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群的情感共鸣,激发节日文化新活力。 实践证明,网络文艺可以发挥节日文化的情感纽带作用。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温暖感人的生活故事、随时可以收看的便捷,不少网络文艺节目适合节日期间全家几代人共同观赏。网络中秋晚会节目《把酒问月》服饰参考五代时期敦煌造像,音乐使用根据敦煌壁画拓印谱提取的基本旋律,不仅向观众介绍了历史知识、展现了文物原貌,还创新出“花车斗彩”虚拟场景,令人叹为观止。有网友说“惊艳了全家人”“合家共品传统与时尚结合之美”。警务类网络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第三季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该片汇聚家庭生活、青少年成长、职场发展等热点话题,配以温馨的普法解说,不少年轻观众留言表示“要和家人一起分享”。 守护好文化的根,才能培育好新生的芽。网络文艺从外到内、由浅及深地开掘节日文化内涵,展现了节日文化焕新的巨大潜力。如何通过创新节日文化活动方式,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值得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期待更多网络文艺创作者加入节日文化的创新队伍,留住节日老味道,创造文化新体验。(张明瑟)1674870737126责编:王澎人民日报167487073712611[]{"email":"wangpeng@huanqiu.com","name":"王澎"}
核心阅读 网络纪录片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生动讲述节日故事。它们有的向大众普及节日文化、凸显世情人情之美,有的浓墨重彩地描绘节日图景。 网络视听平台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互联网涌动着节日文化的国风国潮。“联动”“混搭”,这些关键词揭示了网络文艺与节日文化交融碰撞带来的创新思路。 尊重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用好传统;守护好文化的根,才能培育好新生的芽。如何通过创新节日文化活动方式,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值得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新年伊始,中国交响乐团通过网络直播奏响《灯火里的中国》。这场“云端”音乐会用振奋昂扬的曲目迎接新的一年,收获约7000万播放量,成为网络文艺焕新节日文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每逢佳节,网络晚会、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文艺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内容,营造浓郁节日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作品在影像叙事、审美塑造、情感表达上都富有鲜明特色,涌动着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活力,反映出人们对和谐团圆与美满生活的追求。 精彩讲述,展现节日图景 节日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天文历法、农事节气、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关涉语言文字、地方风俗、服饰传统、饮食习惯、游艺竞技等方方面面。近年来,许多网络纪录片聚焦节日,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生动讲述节日故事。它们有的体量小但知识含量高,如一部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生动读本,向大众普及节日文化;有的着力呈现生活故事,在节日里凸显世情人情之美;有的以节日+地域、节日+非遗、节日+美食为线索,浓墨重彩地描绘节日图景,营造和传递浓郁的节日氛围。 “脚步扎出声响,把英雄气概演出来,做人也是一样。”少年许广智听着师傅的话,操练起国家级非遗项目花脸社火。花脸社火是河北井陉县的春节民俗,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丁勇从上海回到陕西咸阳过春节,陪95岁的老父亲逛起集市,精心挑选食物,为家庭聚会愉快地忙碌着……网络纪录片《佳节》通过晚辈视角里的春节,展现敬重长辈、修身齐家、团圆和谐的节日文化内涵。小切口、深透视,网络纪录片对节日的呈现赢得观众普遍认可。《这一站,贵州》《小镇故事多》《我们村》等纪录片,以丰富细节表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展现一方水土的节日民俗。 节日习俗之所以千百年来不绝如缕,得益于薪火相传的生活实践。近年来,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来临,网络视听平台都会推出节日纪录片专区,通过《中国节日》《中国手作》《回家过年》《跟着书本去旅行》《送你一桌年夜饭》《美食令》等作品,集中展示传统技艺、美食、服饰等多彩缤纷的节日元素。网络纪录片《寻味春节》细致呈现年糕的制作过程,在泡、压、蒸、晾、切的细节展示中,讲述主人公感念“父亲的老手艺要传下去”而用心把年糕店做大做强的故事,彰显手艺里的传承和年节里的亲情。这些影像记录并擦亮了节日的文化符号,也深化了人们对节日的感受和认识。 沉浸体验,创新视听表达 随着内容的丰富、制作水准的提高,观看网络文艺节日主题节目,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欢度佳节的“新民俗”。戏曲专场晚会、新春演唱会、节日音乐会……多个网络视听平台打造矩阵式节日文化产品,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互联网涌动着节日文化的国风国潮。 比如,“网剧+网综”式的“中国节日”系列就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端午奇妙游”晚会国风舞蹈《祈》中,舞者在水中翩跹起舞,创造性地演绎《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文,又表达了吉祥安康的端午祝福。“重阳奇妙游”讲述了主人公为寻找回乡之路激活传统典籍的故事。节目穿插“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词名句,烘托出重阳思亲之情和浓浓的传统文化气韵。 这种故事化、情境化的表现方式,是近年来网络节日晚会的特色。晚会编演思路从侧重现场观演效果的舞台逻辑,转向侧重媒介呈现效果的视听逻辑。晚会不再受限于传统舞台,而是通过视听语言的有机结合,串联起多个表演时空,共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节日故事。晚会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三维动画、全景声效等新技术,强化意境内涵和视觉效果,围绕表演动作精心设计移动镜头,充分凸显表演、服饰、置景的美学特质。这些节日晚会,从内容层面到技术和形式层面,将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味儿”渲染得愈加浓烈,令人又“燃”又感动。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情境中,观众不知不觉跟随晚会主角,回到与节日有关的历史时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 “联动”“混搭”,这些关键词揭示了网络文艺与节日文化交融碰撞带来的创新思路。“2022最美的夜”跨年网络晚会上,不仅有演绎古人瑰丽想象的歌舞《山海图》、基于科幻小说《三体》的“影像+歌舞”呈现,还有交响乐激扬跌宕的演奏。节目融合现场演出和虚拟现实,刷新视听感受,被广大观众认可。“2022网络春晚”中的歌曲《天问》,既在词曲上把传统与流行融为一体,又在舞台设计上将屈原《天问》意象与中国航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相关联,开启一场“星际穿越”,展现中华民族逐梦星辰大海的浪漫。这些作品以节日为契机,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和时尚气息。 情感共鸣,增进文化认同 互联网会削弱节日文化吗?过去一段时间,针对“低头刷手机”的现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然而,随着互联网应用不断发展,人们看到网络文艺新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正在推动节日文化焕发新光彩。这启发我们:尊重传统、理解传统,才能用好传统,才能创造性地将凝结着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和历史底蕴的节日文化,与当下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唤起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群的情感共鸣,激发节日文化新活力。 实践证明,网络文艺可以发挥节日文化的情感纽带作用。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温暖感人的生活故事、随时可以收看的便捷,不少网络文艺节目适合节日期间全家几代人共同观赏。网络中秋晚会节目《把酒问月》服饰参考五代时期敦煌造像,音乐使用根据敦煌壁画拓印谱提取的基本旋律,不仅向观众介绍了历史知识、展现了文物原貌,还创新出“花车斗彩”虚拟场景,令人叹为观止。有网友说“惊艳了全家人”“合家共品传统与时尚结合之美”。警务类网络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第三季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该片汇聚家庭生活、青少年成长、职场发展等热点话题,配以温馨的普法解说,不少年轻观众留言表示“要和家人一起分享”。 守护好文化的根,才能培育好新生的芽。网络文艺从外到内、由浅及深地开掘节日文化内涵,展现了节日文化焕新的巨大潜力。如何通过创新节日文化活动方式,增进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值得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期待更多网络文艺创作者加入节日文化的创新队伍,留住节日老味道,创造文化新体验。(张明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