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fVgZ ent.huanqiu.comarticle《图鉴中国》讲述中国三农的崛起之路/e3pmh1jtb/e3pmtdl8t/e3pmtdlph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希望的田野上充满生机活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张怎样的规划图让一个村从此富裕起来?从年薪280万的CEO到返乡务农,农民队伍有了怎样的新变化?袁隆平团队如何在沙漠、盐碱地上种出水稻?本周六晚21:20,深圳卫视经典对比照分享节目《图鉴中国》,一起来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三农的巨大变化。一张规划图,如何让鲁家村从村账户6千元到社会资本21亿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就是众多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到2018年,鲁家村从村账户6千元到社会资本21亿,其间巨大的变化要从一张小图纸说起,本期时光分享人,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为你讲述七年间的巨变。 作为土生土长的鲁家村人,朱仁斌在2011年回到鲁家村担任党委书记,那时候的鲁家村仅有六千元的存款,想要发展经济却因环境脏乱差而无人愿意投资。2013年,朱仁斌决定发动村民筹措300万聘请高端专业团队,对全村进行综合规划。这样一张规划图的逐步实现,彻底改变了鲁家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4700元提升到35600元,社会资本达到21亿元,蝴蝶农场、竹林农场等建设也让鲁家村成为绿色生态的杰出代表。一张怎样的规划图,让鲁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仁斌是如何说服村民凑齐这300万?鲁家村的巨变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答案都将在这一期的《图鉴中国》中为您揭开。从年薪280万到返乡务农,北大博士为何选择当农民我们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大多数人心中,农民一直是文化层次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本期时光分享人浙江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灵娟,却是一名跟传统农民形象相去甚远的公司CEO、北大博士。孙灵娟的父亲像大多数农民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被不堪重负的农活压弯了腰。父辈的艰辛让孙灵娟从小就树立“白领梦”,一心想要摆脱种地的命运。2000年毕业的她,用15年的时间,从助理到总经理再到CEO,成为一名年薪280万的高级白领。到了2014年,孙灵娟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植藏红花,这个决定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但是没过多久,看到收益的村民们就开始加入到孙灵娟的藏红花事业之中。一年后,种植藏红花的每亩收入高达1.8万元,如今三五百户家庭每年增收10万到20万。除此以外,孙灵娟也招募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农,他们一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文化素质正在逐渐提高,同时也把互联网等新科技带到了农村。放弃高薪选择重新务农,孙灵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是什么原因让村民由反对到积极加入孙灵娟的种植队伍?大学生的返乡务农潮又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本期《图鉴中国》带你一起寻找答案。沙漠种出水稻,中国人究竟怎样完成这“天方夜谭”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20多年前,就有国际专家曾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当时中国只有全球7%的土地,却要养活22%人口。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展开科研,20多年后,中国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在迪拜的沙漠中,种出亩产520公斤的水稻。本期时光分享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团队代表吴占勇和张树寅,为你讲述奇迹背后的辛酸苦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隆平院士和学生们为了找到适合的水稻品种,跑遍了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多个省份。到了2017年底,科研团队接到了热带沙漠种水稻任务时,仅仅用了三到五个月,就已经搜集到全球的两千多份稻种资源。除了选种问题,迪拜的高温和肆虐的沙尘暴也成为种植水稻的拦路虎。50度的高温让工作人员饱尝户外作业的艰辛,而沙尘暴也让试验田满目狼藉,遮阳网被吹破,喷水管道七零八落。尽管如此,工作人员克服千难万阻,2018年5月,水稻终于成熟,其中一个水稻品种亩产量竟然超过了520公斤!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地区种植水稻获得成功!研发团队为何能迅速找到几千份稻种资源?沙漠高温和沙尘暴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除了沙漠种出水稻,近些年研发团队还有哪些农业科技成果?本期《图鉴中国》将为您一一揭晓。农村从环境脏乱差到绿色生态发展;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玩转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科技发展从粮食短缺到在沙漠种出水稻;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亿万农民的实践创造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农梦、中国梦,正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现实。本周六晚21:20,深圳卫视《图鉴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用不同对比照,见证40年来,中国三农建设的蓬勃发展。1544769660000责编:张玮环球网综合154476966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1214/14/42/20181214024232210.jpg{"email":"zhangwei@huanqiu.com","name":"张玮"}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希望的田野上充满生机活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张怎样的规划图让一个村从此富裕起来?从年薪280万的CEO到返乡务农,农民队伍有了怎样的新变化?袁隆平团队如何在沙漠、盐碱地上种出水稻?本周六晚21:20,深圳卫视经典对比照分享节目《图鉴中国》,一起来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三农的巨大变化。一张规划图,如何让鲁家村从村账户6千元到社会资本21亿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的蓝图,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就是众多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到2018年,鲁家村从村账户6千元到社会资本21亿,其间巨大的变化要从一张小图纸说起,本期时光分享人,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为你讲述七年间的巨变。 作为土生土长的鲁家村人,朱仁斌在2011年回到鲁家村担任党委书记,那时候的鲁家村仅有六千元的存款,想要发展经济却因环境脏乱差而无人愿意投资。2013年,朱仁斌决定发动村民筹措300万聘请高端专业团队,对全村进行综合规划。这样一张规划图的逐步实现,彻底改变了鲁家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4700元提升到35600元,社会资本达到21亿元,蝴蝶农场、竹林农场等建设也让鲁家村成为绿色生态的杰出代表。一张怎样的规划图,让鲁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仁斌是如何说服村民凑齐这300万?鲁家村的巨变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答案都将在这一期的《图鉴中国》中为您揭开。从年薪280万到返乡务农,北大博士为何选择当农民我们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大多数人心中,农民一直是文化层次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本期时光分享人浙江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灵娟,却是一名跟传统农民形象相去甚远的公司CEO、北大博士。孙灵娟的父亲像大多数农民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被不堪重负的农活压弯了腰。父辈的艰辛让孙灵娟从小就树立“白领梦”,一心想要摆脱种地的命运。2000年毕业的她,用15年的时间,从助理到总经理再到CEO,成为一名年薪280万的高级白领。到了2014年,孙灵娟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植藏红花,这个决定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但是没过多久,看到收益的村民们就开始加入到孙灵娟的藏红花事业之中。一年后,种植藏红花的每亩收入高达1.8万元,如今三五百户家庭每年增收10万到20万。除此以外,孙灵娟也招募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农,他们一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农民文化素质正在逐渐提高,同时也把互联网等新科技带到了农村。放弃高薪选择重新务农,孙灵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是什么原因让村民由反对到积极加入孙灵娟的种植队伍?大学生的返乡务农潮又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本期《图鉴中国》带你一起寻找答案。沙漠种出水稻,中国人究竟怎样完成这“天方夜谭”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20多年前,就有国际专家曾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当时中国只有全球7%的土地,却要养活22%人口。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展开科研,20多年后,中国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在迪拜的沙漠中,种出亩产520公斤的水稻。本期时光分享人,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团队代表吴占勇和张树寅,为你讲述奇迹背后的辛酸苦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袁隆平院士和学生们为了找到适合的水稻品种,跑遍了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多个省份。到了2017年底,科研团队接到了热带沙漠种水稻任务时,仅仅用了三到五个月,就已经搜集到全球的两千多份稻种资源。除了选种问题,迪拜的高温和肆虐的沙尘暴也成为种植水稻的拦路虎。50度的高温让工作人员饱尝户外作业的艰辛,而沙尘暴也让试验田满目狼藉,遮阳网被吹破,喷水管道七零八落。尽管如此,工作人员克服千难万阻,2018年5月,水稻终于成熟,其中一个水稻品种亩产量竟然超过了520公斤!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地区种植水稻获得成功!研发团队为何能迅速找到几千份稻种资源?沙漠高温和沙尘暴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除了沙漠种出水稻,近些年研发团队还有哪些农业科技成果?本期《图鉴中国》将为您一一揭晓。农村从环境脏乱差到绿色生态发展;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玩转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科技发展从粮食短缺到在沙漠种出水稻;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党的坚强领导和亿万农民的实践创造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农梦、中国梦,正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现实。本周六晚21:20,深圳卫视《图鉴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用不同对比照,见证40年来,中国三农建设的蓬勃发展。